地 址:新鄉市牧野路與道清路交叉口向北 100米路西
辦公室(家長接待中心):0373-3555000/3555010
教學部:0373-3555003/3555005
后勤部:0373-3555004
郵 箱:sjgjxx@163.com
教育愿景——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
盛景教育面向未來、面向國際,將努力辦成一所“理念現代化、管理精致化、教育優質化,學生喜歡、教師向往、家長滿意、社會認可的高品位全面發展加特色的學?!?。
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(2010-2020年)》指出:“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”,“要以學生為主體,以教師為主導,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,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關心每個學生,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、生動活潑地發展,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,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”。對此,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:
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,是“育人為本”教育觀的直接體現。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,是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要求。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,是面向全體學生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?!秳傄愤€指出:“堅持以人為本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”,“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、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”。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,針對的就是“怎樣培養人”的問題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那么“適合的教育”是什么樣的教育呢?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,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“這一個”。他們的天賦和秉性、興趣和愛好千差萬別,每個人的生理、心理、智能的發展都具有主動性、階段性和差異性的特點。即使是同一個學生,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他的興趣與關注點也是不相同的。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在原有基礎上的不斷發展和進步,“適合的教育”說到底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。我們更愿意把“適合的教育”看做是孔子“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”、“有教無類”、“因材施教”等思想的繼承與發展。
首先,適合的教育是一種主體性的教育。學生,既是適合教育的對象,又是適合教育的主體。離開了學生,偏離了學生的發展,就無適合教育可言。因此,要把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作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?!斑m合”是教育資源和學生發展的動態契合,在構建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時,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,要以學生潛力的發展和個性的成長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。我們應當警惕這樣的錯誤認識:只要滿足學生的需要,即只要適合了,教育就成功了。教育不僅要滿足學生已有的基礎和能力,更要促進他們的發展。適合學生的教育應當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頭。
其次,適合的教育是一種多樣化的教育。它要求教育者認真思考“如何適合”的問題。適合什么樣的學生?既要適合所有的學生,又要適合不同的學生。適合所有的學生,表現在對不同年齡、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要求、任務和方法,講求教育的整體節律;適合不同的學生,表現為在對不同學生深入地、具體了解的基礎上,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預,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,講求教育的個體節律。
再次,適合的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。它要求教育者先要明確“適合誰”或“為了誰”的問題。教師目中要有“人”,把每個學生視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,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、特長和發展水平設計相應的教育方案,尊重和保護每個學生發展的差異性。對于學校管理者來說,要突出學校的特色,克服“千校一面”的局面;對于任課教師來說,要強調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靈活性,克服“千人一面”的局面;對于學生家長來說,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需求,克服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的盲從心態。
我們想用以下兩句話作為“給孩子最適合的教育”的注腳:
第一句,新加坡教育部寫在校長委任狀上面的這段話:“你的手中是許許多多正在成長中的生命,每一個都如此不同,每一個都如此重要,全部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夢想。他們都依賴你的指引、塑造及培育,才能成為最好的個人和有用的公民?!?/p>
第二句,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:“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,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!”
我們堅信:適合孩子的教育是好教育,能提供適合教育的學校就是好學校;盛景國際民族學校會讓“適合的教育”成為教育的基本形態。
2017年,我們將追隨當代教育家朱永新先生“新教育實驗”的腳步,將“新教育”移植在盛景的幸福教育土壤中,我們將以追尋理想的執著精神追求新的教育高度。
我們的幸福教育不僅僅是夢想,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育改變。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,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,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,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。我們的幸福教育更是實實在在的教育行動,即營造書香校園、師生共寫隨筆、聆聽窗外的聲音、培養卓越口才、構筑理想課堂、建設數碼社區、推進每月一事、締造完美教室、研發卓越課程、家校合作共建。我們的幸福教育將開啟這樣的兒童課程:每天晨誦,用詩歌開啟新的一天;每日午讀,用美麗的童書滋養童年;每日暮省,學會過反思的生活。我們將“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”。